海淀非遗精彩亮相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
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等单位主办,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于6月9日—13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展。
此次展览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活动场地包括1号馆和11号馆。1号馆以“大运河上的文化传统”为主线,突出运河文化,以大运河自南向北流向为展陈布置主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人(传承人)、艺(核心技艺)、品(经典作品)”作为重点展陈内容,同时与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各省市人文风物、自然环境相映衬,营造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经典文化走廊景观。
活动通过实物展陈、风味小吃、舞台演出、参与互动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浸入式体验,让其观景、品味、听音、触物,亲身体会大运河文化带的魅力。受北京市文化局邀请,海淀区也组织了普洱茶膏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前去展演和参与互动,嘉宾们可以一边品茶,了解普洱茶文化,一边动手制作普洱茶球。
为体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海淀区文化馆和新莱蒙公司联合开发的一带一路和三山五园非遗机器人也在展会上精彩亮相。古装装扮、会说话的机器人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它娓娓道来的三山五园的历史以及对海淀非遗的介绍让观众们印象深刻。
此外,海淀区还组织了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北京市民族小学、中关村一小五个非遗基地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前去互动表演。每个学校都由老师带队10名学生,在首日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等领导走到海淀区展区,看到孩子们专注、专业的精彩表演,项兆伦部长竖起了大拇指,称海淀区非遗进校园工作成果显著,给全国非遗进校园树立了榜样。
在五天的时间里,这五个海淀区非遗传承基地校的学生们将分别为嘉宾们进行表演,展示海淀区非遗进校园传承成果,其中首师大附中学生将现场制作葫芦烙画和扎染,北京理工大附中表演剪纸艺术,中关村一小学生制作面塑,北京民族小学学生表演景泰蓝制作,人大附中学生制作风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