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文化资讯 > 信息报道

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社区营造项目回顾

来源:中关村街道   发布时间:2018-06-12 09:33 浏览量:0
分享:
声明: 图文由各单位授权供稿,最终版权归原单位所有。

  2017年7月,科育社区从中关村街道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科接到了一个全新的项目-社区营造,这是一个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完成社区自组、自治、自发展的过程。项目之初,我们将营造目标锁定在了小区40楼楼前的一片破败的空地,因为所处位置相对隐蔽,多年来这里成为了一块荒草丛生、滋养蚊虫的卫生死角,极大了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居住与生活。


  在合作机构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室的泰山、黑土等多位老师的带领下,社区居民从捡拾垃圾、清理现场开始,一点点的用花园营造、关爱自然的理念影响着周边的人。初期,社区组织开展的两场大型活动-社区花园设计工作坊日、绿地图工作坊日,更是引导社区居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设计规划他们心目中的花园,这是区别于以往的政府工程的一大改变,让决定权回到了驻地居民的手中,做有温度的设计。最终,盖娅设计室的老师们运用专业知识在居民们的设计图与方案设想的基础上,用模型与效果图将一个集娱乐休闲、教育科普、心灵疗愈等多方元素汇集一体的完美蓝图展现在了大家面前,那完全是一付带给大家无限憧憬的模样。


  进入2018年以来,社区花园营造活动更是跨入了蓬勃的发展期。1月、2月,我们带领社区居民制作小鸟喂食器、共同建造育苗箱,并分发种子,由各位居民带回家中精心呵护、育苗;


  4月,春暖花开,我们又和居民们一起翻土、播种,让蓄积一冬的力量破土而出。


  2018年4月21日,社区一米菜园搭建工作坊日开始了,延绵的细雨并没有阻挡住志愿服务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以及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不到九点,大家就陆续来到了社区活动室参与活动。受益于党员双报道政策的实施,让更多的在职党员们找到了社区这个大“家”,不光如此,他们还带来自己的下一代-可爱的小朋友们。是他们的加入为社区营造注入了新的力量。


  活动当天,28位志愿者们分成了两组,测量、画线、切割、组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看这些拿惯了笔杆,使惯了电脑的双手,干起木工活来,竟然一点都不生疏。很快的7个1m*1m的育苗箱就搭建成功了。而孩子们也一直没有闲着,他们拿起画笔为育苗箱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在中午短暂的休息后,大家又冒雨将制作好的框架搬到了现场进行就位。这回,早上大家带来的厨余垃圾都派上了用场,搅拌在土壤里被一并填入了育苗箱,它们将作为幼苗们的养份助力成长。最后,在大家结束了一天的一米菜园工作坊日的辛苦劳动后,一位居民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雨中,最浪漫的事是在社区和邻居们一起共建社区花园,小到6岁的孩童,大到86岁的奶奶,都是我的榜样,每一位公民,伸出手,关心身边的每一寸土地,是参与使生活发生改变……”


  日子过得很快,幼苗们在社区志愿者的呵护下,陆续结出了娇嫩的果实:草莓、茄子、豆角、青椒、黄瓜……,数量虽少,却胜在繁多的种类。而社区营造志愿者的队伍也在逐渐扩大,看着他们每天自发的前往小花园为植物们浇水、施肥、捉虫,从他们快乐的与我们分享花园成长的笑脸中,我们渐渐看到了一个花园带给人们的改变。


  进入6月,北京的雨季就要到来了,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地球上的每一滴水都需要被珍惜,这时候,盖娅设计室的老师们又适时地给社区居民们带来了雨水收集系统工作坊日的活动课程,面对着各种材料:集水桶、雨漏斗、PVC管、弯头、三通,管箍,螺栓等等,看得大家真是一头雾水,还好在泰山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大家快速明白了原理,理清了思路,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更是成为了下午场的主力,据了解,爷爷退休前是科研单位研究水利的,由于爱好使然,把常规的维修电气、给排水管线组装当成了业余生活的一种消遣,于是,第三组的组长就非爷爷莫属了。另一边,社区擅长钩织的孙阿姨也是发挥特长,用绳子绑好了集水桶的竹子外罩,阿姨用的方法真是又快又好,完全超出了动用机械打眼穿铁丝我们大部队人马,又省工又省料,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最后,经过全体50余人上、下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共建造了三套雨水收集系统,看着墙面上排列整齐、精致的管线结构,真的不敢相信这都出自于一群普通居民的双手。谁说这些只有专业的施工队才能做好。


  回顾所有参与过社区营造的朋友、家庭,他们中有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有大学教授、老师,普通的公司职员、退休在家的叔叔阿姨,还有正在上学的儿童,无论他们来自哪里,从事哪项工作,他们每一一个人都像一颗种子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的人。相信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在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参与实践中我们的社区花园一定会成长为中关村地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