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旺镇西六里屯社区“巧匠坊"非遗进社区-秸秆扎刻活动
几年前,“非遗”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价高物稀,多半只与收藏有关;而如今,“非遗”已成为一个热词,越来越走近百姓。6月18日下午,非遗进社区“巧匠坊”系列活动在西六里屯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秸秆扎刻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徐建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堂精彩的非遗课。
“太精致,太漂亮了!”居民们走进活动中心的大门,都情不自禁地感叹。活动室桌子上精美的秸秆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徐老师让居民们边观赏作品,边听他介绍秸秆扎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古时候建模,没有图纸,没有电脑,工匠靠着脑子里的样子,用秸秆做成小样,然后再建成真实的建筑。秸秆即是高粱秆。秸秆扎刻是用上乘的高粱秸秆,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榫卯建构方式,配合小刀、锥子等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成模型。制作过程涉及几何、物理、力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巧秒地结合了木工原理,不论是花灯、民居的模型,还是四合院、亭台楼阁皆能扎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秸秆扎刻完成一件大型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介绍结束后,徐老师拿出了体验课材料,开始带领大家制作,“什么叫扎,什么叫刻。‘扎’是指锁榫,‘刻’是用刀开槽。把6根刻好凹槽的高粱秆通过咬合锁在一起,就是建筑模型最基本的一个构件。”徐老师边说边演示着。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一个个精美的秸秆中国结挂饰呈现在居民们的手中。大家各自拿着自己的作品,相互比较、交流经验,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此次课程。
此次体验课让居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秸秆扎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加强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提供了保障,促成了“非遗传承”与“文化惠民”双赢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