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地区“民族文化课堂”之汉字里的国学系列活动《第5讲:有道的孔方先生》圆满举办
2019年8月7日上午9:30,紫竹院地区“民族文化课堂”之汉字里的国学系列活动《第5讲:有道的孔方先生》在紫竹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圆满举办。本次“民族文化课堂”由紫竹院街道办事处主办,属于“文化紫竹”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的“筑梦行舟远,书香伴我行”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活动之一。共计35位地区居民参与本次活动,有七八岁的放暑假的小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文化干部,还有六七十的地区居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员们都认真听讲、积极互动,本次活动广受好评。
本次活动特邀主讲人段庆峰,书法和国学名师,教育部主管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委员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讲师,著有《隶书入门--曹全碑》、《硬笔楷书入门——双线图形写字法》、《汉字里的国学》等书籍,有着丰富的书法和国学教学经验,讲课深受学生和群众喜爱。
孔方先生是谁?是“钱”的另一个名字。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大家一直认为如果过多的谈论金钱非常不好,所以很少把金钱放到台面上讲。其实我们该端正一个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金钱,因为金钱本来就是中性的,它无有好坏,只是使用它的人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段老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向居民朋友们讲述了“古代钱币发展史”。中国最古老的货币——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铸造货币——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汉代中央统一铸币——五铢钱,唐代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北宋纸币——交子,明朝货币——洪武通宝钱,清朝货币——银元,我们最爱的——人民币。通过段老师的详细介绍,结合《历代古钱币珍藏专集》实物欣赏,让现场的居民朋友们了解到中国钱币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段老师还讲述了钱的别称,“泉、孔方先生、阿堵物、没奈何等。”钱最早又称“泉”。《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疏:“泉与钱,古今异名。”《周礼·天官》《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偏也。自清代乾嘉以来,古钱收藏热潮形成,以泉称钱更为普遍。至今在收藏领域,人们还是喜欢称古钱币为古泉,称钱币收藏爱好者为泉友。“孔方兄”是文人喜欢用的钱币别称。东晋人鲁褒他在《钱神论》中说:“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称钱为“阿堵物”,源于《世说新语》的记载。西晋王衍,自命清高,并且坚持一条原则,就是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口不言钱。老婆想测试探一下王衍的清高程度,趁其熟睡之时,在他的床边铺上一大圈的钱币。王衍一觉醒来时,觉得钱妨碍他行动,便命令仆人:“除却阿堵物。”还是绝口不提钱字。阿堵是当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的这个的意思。“阿堵物”后来便成为钱币的别称。现场的居民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
段老师讲到,中国信奉的九路财神“王亥(中)、比干(东)、柴荣(南)、关公(西)、赵公明(北)、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范蠡(东南)、刘海蟾(西北)”的封神理由,趣闻闲谈让现场的居民们哈哈大笑。财神爷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着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比尔盖茨说过:“当你有一亿美金的时候,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钱只能够满足我们基本的物质需求,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宁静是需要靠自己去获取。”段老师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局人散、财散人聚。”“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等传统文化,讲述了“有道的孔方先生”,让现场居民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紫竹院地区“民族文化课堂”之汉字里的国学系列活动《第5讲:有道的孔方先生》圆满举办,第6-11讲汉字里的国学系列活动将在社区服务中心持续开展,期待您的热情参与。2019年,紫竹院街道将紧密结合地区特色,继续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地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美好期待。
紫竹院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
敖梦010-68710852
2019年8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