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众志成城 我们在行动 > 海淀文旅在行动

《文物背后的那些事儿》——“大晟”编钟

来源:海淀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3-23 10:57 浏览量:0
分享:
声明: 图文由各单位授权供稿,最终版权归原单位所有。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陪大家线上唠嗑的是“大晟”编钟。在此小编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提示大家扫描文章结尾处的二维码,在线欣赏文物宝宝的三维“写真图”,这么好的福利大家一定不要错过哟。

“大晟”编钟

宋(960-1279)

长18.5厘米,宽14.6厘米,高28.5厘米

1986年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出土

海淀博物馆藏

1.jpg

钟整体呈合瓦形,甬部为双夔交接悬钮,钟两侧有乳钉36枚,钲部、舞部和篆部饰蟠虺纹,正面中部用阴线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面正中钲部刻“中吕中声”。器形厚重,古朴典雅,制作规整,纹饰优美。是一件北宋仿战国时期风格的青铜乐器。

编钟兴起于西周,是当时宫廷用于征战、宴饮、祭祀等重大活动的乐器。编钟除了本身的演奏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专属于统治者拥有和使用的、用以表示身份地位和等级权力的礼器。编钟、编磬作为“乐悬制度”的最主要乐器,凝聚了王权的力量,具有鲜明的等级意义,因此在编钟的使用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两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

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礼乐崩坏,诸侯僭越现象非常突出,伴随着诸侯王擅自铸造礼器、乐器的风气,编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春秋编钟就单体形制、编组数量及音阶完整性上都大大超越了西周编钟。表明编钟已由强调礼典仪式的政治功能转向强调其本身的演奏功能。

2.jpg

海博小贴士

而宋代是金石学盛行的时期,复古之风也很浓郁,宋徽宗在位时对书画、金石、乐律等都倍加推崇。当时普遍推崇的是三代时期(夏商周)的礼乐制度,尤其对周礼尊崇有加。为此出现了一场由宫廷主导、士大夫纷纷参与的复兴青铜文明运动——“再现三代”。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段青铜器制造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徽宗朝铸造了大晟编钟。据《续考古图》卷四记载:“崇宁三年甲申岁孟冬月,应天府崇福院掘地得古钟六枚,以宋公钟又获于宋地,宜为朝廷符瑞,寻上进焉”。于是宋徽宗便命大司乐刘昺取法于出土的春秋时期宋公成钟的形制,仿制一套编钟,再现上古的雅乐。在刘昺的督导下,负责乐器铸造的机构——“铸泻务”,精心铸造了12套编钟,每套28枚,即正声12枚,中声12枚,清声4枚,总共336枚。崇宁四年,开始制造大晟乐,《宋史·徽宗本纪》曰:八月“辛卯赐新乐名大晟,置府建官”。政和三年开始演习,五月三十日“行大晟新乐”,其御笔手诏见《宋大诏令》卷一四九。政和七年十二月,因金军南侵,“罢大晟府”(见《宋史·徽宗本纪》)。新乐的施用以至罢府只有五年。

靖康二年,金人掠徽、钦二帝北迁,汴京文物重器同时遭劫。《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引《宣和录》曰:“是日(正月三十日庚申)又取……御前法服、仪仗、内家乐女、乐器、大晟乐器、钧容班一百人并乐器”。据《靖康稗史》所收《呻吟语》记载:这些器物乐工与其他文物人役于五月十九日到达燕京(后为中都),计“器物二千五十车,是日始至,点验后,半解上京,半充分赏。……器物收储三库”。此次掠取的大晟乐器井非全部,后来又有出土。《金史·乐志》卷三十九载“初,正隆间海陵营太庙于汴,……其地故宋景灵宫之址也,掘其下得编钟十三,编磬八,皆刻大晟字。”此是靖康二年劫余而埋没于地下的。

3.jpg

金人在得“宋乐”十五年以后,才开始加以利用。《金史·乐志》曰“初,太宗取汴,得宋之仪章钟磬乐虡,挈之以归。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始就用宋乐。有司以钟磬刻晟字犯太宗讳,皆以黄纸封之。大定十四年,太常始议历代之乐,各自为名,今郊庙社稷所用宋乐器犯庙讳,宜皆刮去,更为制名。于是命礼部、学士院、太常寺撰名,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大和。”由上所述,可知“大晟”编钟在金代皇统时朝廷才加以利用,后来为避金太宗(完颜晟)的名讳,先是以黄纸封之,后来干脆刮去“大晟”,改刻“大和”,这种情况,与后来存下来的诸器,是相符合的。

“大晟”编钟自其铸成之日起就屡遭劫难,流传至今的数量极少,目前面世的有二十余件,除我馆馆藏外,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均有收藏。就钲部铭文来看,除极个别实物之外,其它均有篆刻“大晟”或“大和”器名及相关律名题款。凡有金代改款“大和”的,应属于中都金朝廷用于郊庙社稷的乐器,改款于大定十四年。其保存宋代原款的,当属于“半解上京,半充分赏”而流传于中都和上京两地的。

我馆馆藏“大晟”编钟,1986年海淀区四季青出土。此钟系当年的“大晟”编钟之一。据推断,是当年被金人劫掠北上,赏赐于人后散佚的一件,因此得以保存“大晟”之名。此钟整体呈合瓦形,横截面呈椭圆形。纽为两条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相对,张嘴吐舌,龙身饰重环状鳞片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穿。钲部以束丝纹分割出篆带,以蟠虺纹为地,有36枚海螺式半球体乳钉。隧部以蟠虺纹组成弧形图案。钲部正面正中阴刻篆书铭文:“大晟”,背面铭文:“中吕中声”,可知其为中声十二律之一。在现存已知的“大晟”编钟中,律名为“中吕中声”的有中国音乐研究院所藏,但此钟已残,海淀博物馆所藏为目前仅见的完整器,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大晟”编钟为我们研究宋代庙堂乐制、青铜乐器仿古铸造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工艺史和宋代古器物学提供了重要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展品三维展示

4.png

    关于小编与大家分享的“大晟”编钟,大家有任何想告诉它的,都可以留言给小编哦,小编也会把大家的思念如实转达的。欢迎继续关注《文物背后的那些事儿》系列的其他展品,感谢您的一路相伴!

文/马明杉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保护各类历史文物,弘扬本地区历史文化,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致力于保护本地区出土和收集的文物,同时开展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学术研究工作。

微博:@海淀博物馆

投稿:hd126@sina.com

商务合作:010-516013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文艺课堂】瑜伽微课堂 下一篇:“以文为援 抗击疫情”群众文艺创作在继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