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堂】巴洛克音乐高峰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和亨德尔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畸形的珍珠”。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崇尚富丽堂皇,精雕细琢,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庄严、明净、均衡、和谐的风格。有些历史学家如瑞士的布克哈特(1818年—1897年)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是文艺复兴期艺术蜕化变质的结果,因而贬称为“巴洛克”。后来德国艺术史家韦尔夫林(1864年—1945年)研究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点,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把“巴洛克”的涵义纠正为特定时期的一种艺术潮流。美籍德国音乐学家萨克斯(1881年—1959年)在音乐史学中采纳了韦尔夫林的观点。现在“巴洛克”已经不是贬义了,而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一种音乐的风格。
欧洲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定为上起1600年,下讫1750年。1600年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750年则是巴赫的终年。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简称“巴赫”或J.S.BACH,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改进现有的键盘乐器,先后创作了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他的键盘指法体系为后人普遍采纳,一直沿用至今。巴赫一生创作了近300首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首),作品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等都是优秀的人类音乐文化遗产。
请欣赏代表作品: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G弦上的咏叹调》
https://v.qq.com/x/page/e0548d8emmy.html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英籍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1663年-1712年,亨德尔师从哈雷圣母堂的管风琴师扎豪学习管风琴、羽管键琴、小提琴、双簧管以及作曲。
亨德尔毕生创作了40多部意大利歌剧,其中《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罗德琳达》《奥兰多》等剧为同时代歌剧中不可多得之作,另外还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弥赛亚》《犹大马卡白》等三十二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十一首,大协奏曲四十二首,还有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
请欣赏代表作品:《水上音乐》
https://v.qq.com/x/page/g0398re3n5s.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