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海淀 四季之美|芒种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又是一年麦熟时,风吹麦浪,蝉鸣夏忙。岁至芒种,既意味着收获,也意味着播下希望的种子。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芒种未尽时,高考恰起幕。十二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种下千万梦。在这满怀希望的日子里,让我们相约百年学府“清华园”,愿天下考生尽显锋“芒”所愿皆“种”!
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嫁种矣。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原为清康熙时期创建的熙春园。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被一分为二,西部为近春园,东部依然称作熙春园,为圆明园的附属园林。咸丰时熙春园改为清华园。1909年8月,清政府将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馆址。1910年11月改名为清华学堂。即后来的清华大学前身。
现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一)1911-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等;(二)1919-1921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
这批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反映了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建筑风格具有典型价值,艺术水平较高,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比较优秀的建筑作品,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01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