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文化资讯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尔滨”的“哈”都火丢了,有人爱你的光环,有人懂你的深沉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02-27 15:15 浏览量:0
分享:
声明: 图文由各单位授权供稿,最终版权归原单位所有。

2024开年首个“顶流”城市非哈尔滨莫属

凭借独特的冰雪美景、层出不穷的迎客妙招

热情大方的待客方式

得到了游客们的高度赞美

多次霸榜热搜!

图片1.png 

来自广西的11个“小砂糖橘”也勇闯哈尔滨研学,收获无数网友的“云看娃”。随后“云南小菌主”“四川小熊猫”“北京小烤鸭”“河南小豫米”“台湾小当归”等全国游客纷纷开启了哈尔滨之旅。


 

家里来qiě了(客人)了,大多数还是从南方远道而来的,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哈尔滨使出不少“花活儿”:


 

当地人从小啃到大的冻梨摆盘上桌了,这么精致的吃法还是头一回见(要知道当年普京来了东北,吃冻梨都得自己啃)。

图片5.png 

为了拍照更好看,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空,用无人机制造了一轮圆月,将浪漫感拉满。

图片6.png 

在松花江冰面升起了五彩斑斓的热气球,将冰雪世界哈尔滨变成了极致浪漫的“土耳其”。

图片7.png 

游客一句看不清公交站牌,破旧的站牌连夜就给换了。

图片8.png 

俄式风情的街道上出现了插着翅膀的“踏雪飞马”,

一秒穿越到童话世界。

图片9.png 

作为“音乐之都”,为了让游客的体验更别致,交响乐团直接搬到了商场。

图片10.png 

游客想看企鹅,极地海洋馆的“逃学企鹅”出来“接客”了。

图片11.png 

鄂伦春族也被邀请上中央大街表演驯鹿了,网友说“上一次让他们集体出山的还是乾隆”。

图片12.png 

担心游客滑倒,中央大街地下通道就铺上地毯,本地人直呼:这些年的“屁股墩儿”终究是错过了。

图片13.png 

还有免费糖水,豆腐脑加糖,当地市民秒变夹子音当起了志愿者免费搭载外地游客……本地人都懵了,今年这阵仗确实没见过!

图片14.png 

这一波操作下来,“哈尔滨”直接把“哈”都火没了,一声“尔滨”,可亲可爱,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拉高了冰城的温度;

一声“尔滨”,朴实厚道,表达了网友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谊和“家”的归属感。

图片15.png 

尔滨的“出息”可不止这些,1月5日,在“2024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园区面积816682.50平方米,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称号!

图片16.png 

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吉祥物

“滨滨”和“妮妮”

“尔滨”的热度还在持续!1月11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吉祥物官宣:两只憨态可掬的东北虎“滨滨”和“妮妮”, 寓意“哈尔滨欢迎您”!

哈尔滨,这座被誉为“冰城”“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城市,同时也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发源自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穿城而过,把整个城市都带得活了起来,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提供了无尽的富饶。

这片流域早在两万两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先民活动的踪迹,这里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数百年来人们在此渔猎耕作。

图片16.png 

一艘小船从中东铁路桥下通过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第一根枕木的落下,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开始发展变化,成为少有的先有铁路、后建城的城市,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图片17.png 

翻开城市的历史,有过屈辱的血泪,更有奋起的抗争。

 

很多人来哈尔滨会去看一堵墙,它是侵华日军逃离前炸毁“七三一部队”驻地遗留的罪证,曾经的焦土废墟上如今建起了一座陈列馆,时刻提醒后人:不忘国耻,共图民族复兴伟业!

这里还是“共和国长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城市,这里诞生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也成了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尔滨到今天不过百年,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穿越历史的长河,经过岁月沉淀积蓄的能量,必将绽放璀璨光芒!

 

·图书推荐·

1.《哈尔滨人》


图片21.png 

 

扫码阅读电子书

图片22.png 


著  者:阿成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2.《老哈尔滨》


图片23.png 

 

扫码阅读电子书

图片24.png 


著  者:韩淑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月坤

审核/马玉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