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繁花》里的上海话,侬晓得伐?
王家卫首部电视剧《繁花》出圈了
它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
不管是主演阵容的强大、原著小说的传奇性
还是王家卫导演的名头
都让这部剧集从宣布开拍以来
就拥有极高的话题度
作为一部沪语小说,《繁花》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一边是上海弄堂里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边是上世纪末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让上海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上海话迎来“高光时刻”,天南海北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上海话真的很上头!”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有人说,口音是家乡赐予我们的最可爱的礼物。是呀,正在说家乡话的你,就是最有魅力的。乡愁浓时,一开口,那山那水,那花那树,那人那屋,那根那魂,瞬间就回来了。
01 上海话的“阿拉”可是地地道道的宁波方言
历史上,宁波话对上海话的形成影响极大。19世纪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善于闯荡经商的宁波人人口规模大,宁波方言自然而然成为上海的强势语言。“阿拉宁波欢迎您”正是宁波方言。上海话逐渐也把“我们”称作了“阿拉”。事实上,宁波话与上海话发音仅从单个字音上分辨,区别很小,但一旦连读变调,两地的语言就会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差别。
02 天津话为嘛这么“哏儿”?
您(nín)介(jiè)似干(gǎ)嘛(mà)呢?
天津话说出来像演相声。走在天津街头,听两个本地人聊天,甩出来的包袱、说出来的段子几乎都自成一派。然而呢,天津共有六个方言片区,我们常听到的天津话其实只占其中很小的一个范围,这在语言学中被称为“方言岛”现象。
语言专家解释,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做燕王时,从安徽宿州一带调集大批军士携家带口来到天津,与当地百姓往来,士卒所讲的方言就成了强势方言,于是具有低平调的皖北方言渐渐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03 你学的普通话其实是河北滦平的方言!
1953年,国家文教领导小组组织了部分语言专家到全国采集各地语音,统一官话标准,其中一组就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专家们发现,滦平当地民众日常使用的话语和普通话极其相似。当时就有调研学者说:“在滦平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是滦平人,他的普通话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
从清代起,承德滦平就成为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而其四面环山、自成一体的地理特征,也使得其语言特色如装进时光胶囊一般,在历史长河中凝固。滦平话甚至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
04 重庆人的江湖侠气都在方言里
如果你初到重庆,点菜犹豫了,必定要被老板大吼一声。他们的吼,并不是真的有意见,而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江湖气,干脆、爽直,不拐弯抹角,不扭扭捏捏。
“你爬!”“瓜皮!”“哈龙宝!”茶馆里,一声声带着野气的话语,初听以为是在吵架,其实那是重庆人安逸的生活,爽快就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重庆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江湖意气。
如果说每一种背井离乡的远行,都是一场肩挑乡音的流浪。那么,一到过年,我们的这一双耳朵却总是先于我们的心神,会早早地就开始渴盼,渴盼从人人都讲普通话的氛围,重新进入家乡话的包围。
•图书推荐•
书 名:《老北京土语趣谈》
编 著:白鹤群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H172.1 /24
馆藏地:海淀区图书馆流通部、信用借阅,海淀区图书馆(北馆)流通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马 力
审核/马玉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