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动手塑畅春园小景,快乐学习书本中的“三山五园”
在本期家庭教育中,非遗面塑手艺人付文菲老师,通过带领读者亲自动手制作“三山五园”中的园林小景,帮助读者了解从畅春园开始,“三山五园”园林风格的演进过程。
知识延伸
在颐和园、圆明园建造以前,北京最重要的园林应属畅春园了。畅春园是清朝在北京西郊兴建的第一座“避喧理政”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三山五园”建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之功。
畅春园最早由康熙皇帝于1684年在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的别墅“清华园”废址上建造,是清朝的首座离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建筑告竣,正式命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全园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复原平面图
从形制和景观上来看,畅春园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宫廷园林的特点,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
畅春园建成后,又在园中大面积栽种有牡丹、丁香、绛桃等花木,以及杨、柳、油松、侧柏、枫树、梧桐等北京当地的乡土树种。同时,既有从南方移植的蜡梅,也有从西域哈密移栽的葡萄,还有原产塞北的山枫、婆罗树等。
康熙时期的畅春园主要可分为外朝、办公、文教、起居、骑射、农耕、游赏和宗教8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涵盖了皇家生活的各方面。他非常喜欢这座园子,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园中处理朝政。
雍正三年(1725年)时,圆明园取代畅春园行使离宫的功能。畅春园被雍正帝作为纪念先皇之处,他在康熙皇帝病逝的寝宫——清溪书屋旁建造恩佑寺。
▲恩佑寺山门
乾隆三年(1738年)起,乾隆帝将畅春园作为皇太后园,并频繁到此探望和临时办公;四十二年(1777年)崇庆皇太后逝世后,他在恩佑寺旁加建思慕寺以寄哀思。
▲思慕寺山门
此后,随着畅春园奉养太后功能的逐渐丧失,以及圆明园的大规模修建,畅春园的命运开始由盛转衰,道光年间拆除了大量景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畅春园剩余不多的宫殿也被烧毁。
畅春园园址目前主要是校园、居住区、体育中心、写字楼以及公园绿地,今天的海淀公园则坐落在当年西花园园址。
馆藏推荐
书 名:《畅春园》
著 者:张宝章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索书号:K928.73/147
馆藏地:海淀区图书馆流通部,
海淀区图书馆(北馆)流通部
| 内容简介 |
畅春园是海淀“三山五园”之一,本书作为“京华通览”丛书的一个分册,其中记述了畅春园的兴建、景观,以及发生其间的事件,有关人物传说,以及其衰落、焚毁和遗址、现状。书中内容对于北京西山文化带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编辑/李 欣
排版/张廷廷
审核/马玉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